基孔肯亚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由基孔肯亚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1.病原体
·病毒类型:基孔肯亚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 (Togaviridae)的甲病毒属(Alphavirus) 。
·传播媒介:主要通过伊蚊(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相同。
2.主要症状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C以上,持续2-7天。
。严重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腕、手指、膝盖和脚踝等部位,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转为慢性(少数病例持续数年)。
·皮疹:约半数患者出现红色斑丘疹,常见于躯干和四肢。
·其他症状:头痛、肌肉痛、恶心、结膜炎等。
3.流行地区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东南亚、印度次大陆、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
·输入性病例风险:旅行者可能将病毒带回非流行地区,若当地有伊蚊存在,可能引发本地传播。
4.诊断与治疗
·诊断:通过血清学检测(IgM/lgG抗体)或核酸检测(RT-PCR)确认。
·治疗: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烧药、止痛药),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5.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清除积水、使用蚊帐、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
·旅行建议:前往流行区需做好防护,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需谨慎。
·疫苗研发:目前尚无商业化疫苗,但部分候选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6.与登革热的区别
·两者症状相似(发热、皮疹、关节痛),但基孔肯亚热的关节痛更剧烈且持久,而登革热可能伴随出血倾向或休克(重症登革热)。
注意事项
若在流行区或蚊虫活跃地区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以帮助准确诊断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