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试心理准备技巧
高考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是全方位的素质考验,时代需要开拓型、竞争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求知识博、能力强,还要求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心理素质高。
一、影响解题的心理因素
应试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测验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情绪、动机、定向及思维方式。情绪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外部的,内部的刺激)的态度的反映如满意、高兴、喜悦、爱慕等,反之如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好的情绪表现心情愉快,思维活动积极,思想活跃;反之心情沉闷,精神抑制等。因此,我们说好的情绪对心理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思维活动起促进作用。不同的动机对应试者的行为有着直接影响,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考试动机是“尝试”,在应试中表现出没有韧性和毅力。
二、应试过程的心理障碍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应试前的学习、复习和备考,而且过分焦虑会在应试中难以消除所带来的紧张、焦急、恐惧等;持久的焦虑又会损害应试者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这对应试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还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心理过分紧张--怯场。所谓怯场,是指应试者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已,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于有的表现出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心理学家研究,主要是应试者有着强烈的动机,但由于准备不足也包括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有些研究表明,动机过强会使反应效果变坏。
2、 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在应试中由于应试者出于被迫参加,或是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成绩不好,都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强度、缺乏韧性,现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弃考。这里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在高校招生考试中,如第一节课考试试题难度较大,会对第二节考试中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
3、外来“刺激”对心理带来的干扰。在解答试题过程中,应试者要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回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是在试题词语的作用下,暂时神经联系又恢复的过程。突然外来“刺激”往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强“刺激”还能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其结果影响测验进行。人们对突然刺激常说“吓死我了”、“吓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就是这个道理。在考试中如有人突然大声喧哗,考试秩序混乱,附近传来噪声等,都是“刺激”的因素。
4、偶发事项对心理带来的惊慌。在应试者缺乏思维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事项、事件,会使应试者惊慌失措,心理紧张,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由于高考强大的作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考生在考前出现一定程度的考前焦虑是正常的。目前,我们的重点在于讨论如何消除考试焦虑,但不应过头。考生在考前一点也不紧张,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上考场也是绝对不能发挥出较高水平的,所以考生应保持适度的紧张心态上考场。
三、高考前应做哪些充分的心理准备?
(1)学会倾诉。当你为考试而坐卧不安,担心焦虑时,不妨将你的感受说出来,让他人与你共同分担,一个忠实的听众能帮助你减轻因紧张带来的压抑感。此外,你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出一定的“忧虑”时间,随后再去解决。千万不可郁积在心,使压抑情绪潜滋暗长,最终忧虑成疾。
(2) 调整认识。调整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增强自信。高考与以往大大小小的考试并没什么两样,反倒较为科学、客观和公正。一般来说,只要准备充分,考出好成绩是没有问题的,完全没有必要将其神圣化而为此担心忧虑,整日忧心忡忡。 另外,还应转变成才观念,转换对落榜的认识,上大学深造并非是唯一的路,成才的道路千万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仅大学生是人才,落榜者只要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照样可以成才。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自然会坦然面对考试,消除紧张与不安,做到“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由我定”、“我已尽了力,考不上也问心无愧”、“考上最好、考不上仍有路”,而不会再为考不上便无路可走而焦躁不安、心烦意乱。
(3)保持适当的动机。一般人也许认为,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效率也愈佳。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学习动机过于强烈,学习效率反而会有所下降。这与人的情绪紧张、焦虑有关。学习活动中低限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过度紧张,往往发挥不出正常水平,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上大学的动机过于强烈,那么进入考场,便会因情绪紧张而产生“怯场”现象,降低了记忆和思维效率,以致连平时较为熟悉的题目都回答不出来。当然,如果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获胜的动机,也是考不好的。正确的作法是,保持适当的学习和考试动机。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会使学习活动产生最佳效果。
(4)努力学习之余,学会休闲。紧张、繁重的复习难免有时会使人神经紧张、精神压抑,此时,最好能暂时丢下书本漫步于户外,看春华秋实,听蝉鸣鸟啼,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从而达到调适紧张心态的目的。
(5)加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心境。英国教育家斯宾认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会保证心理健康。有许多精神紧张、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出一身汗,精神就轻松多了。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因此,繁忙的学习之外一定要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
(6)学会自我调适心理。考前应做到心态平和。要平衡心理,就应学会调适心理的办法。学点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大有益处的。下面介绍两种最简单的心理调适法。一是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如经常在考前进行这样的练习:在全身深度放松的情况下,想象考场的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慢慢便会在想象出的任何紧张情境或整个考试过程中都不再体验到紧张焦虑。二是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暗示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考前面临紧张的考场,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消除焦虑,放松身心。下面介绍最简单的一种方法:首先,取坐姿,把背部轻轻靠在椅子上,头部挺直,稍稍前倾,两脚摆放与肩同宽,脚心贴地;然后两手平放在大腿上,闭目静静地深呼吸3次,排除杂念,把注意力引向两手和大腿的边缘部位,把意念集中在手心;最后,你会感到注意力最先指向的部位慢慢地产生温觉,然后逐渐地扩散到手心全部。这时,你心里可以反复默念:“越是静下心来,两手就会越暖和。”这样,睁开眼睛,你会感到头脑轻松、清爽。进行自我暗示时,必须牢记“五大原则”,即口中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要正面积极(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说“我不要失败”,虽未言失败,但这种消极的语言会将“失败”的观念印在你的潜意识中。因此,你必须正面说:“我要成功。”);要有“可行性”,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注视意象;要把感情贯注进去。
(7)不断进行自我激励。激励即激发、鼓励,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近年来心理医生和教育学家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障碍--"家长高考综合征"。要让学生心情轻松上考场,取得好成绩,必须先调整好家长的心态和做法。只有家长与考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家长如何帮孩子应对高考?除了保证孩子饮食得当,保证生活规律外,更重要的是在心态上要调整。
气氛自然 淡化结果
家庭和学校气氛也应自然、平常,避免无形的压力。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能考好,不顾家庭住房的紧张,不敢大声说话,也不看电视了,全部活动都围着孩子转,水果和小吃放在桌子旁边,孩子刚一抬头爸爸就跑过去问寒问暖,结果孩子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这位考生的家长在向心理教授咨询时说,他觉得特紧张,特压抑,受不了。其实父母的好心反而造成了一种无声的压力。所以,生活应该稳定,平时是什么状态,尽量保持,只应注意祛除不利因素,如避免经常性的朋友聚会。与孩子正常的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复习,还有助于调整和放松。
尽管自古以来都把金榜题名作为人生一大喜事。当今社会上,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只能“成龙”不能“成虫”的压力和高期望值,高考的成败对个人和家庭确实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但从考试心理和实践证明,只有重视过程,淡化结果才可能考出高分,才能实现个人和家庭的理想。
相信自己切莫攀比
现在很多人临考之前到处查广告,这有一个补习班,那有什么学校,盲目去攀比。听说别人去了一个补习班,有些考生也要去,或者总是打听别人怎么办,想找捷径或别人成功的办法。实际上高考到临考之前比的是心态的调整和知识的发挥。实践证明,考前应用科学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清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这个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状态调试。高考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于心理的调整,据报道很多高考状元,他们的成功完全决定于信心和心态,这个时候信心和心态的调整决定你的高考是否成功。
克服焦虑成功应试
导致考试紧张、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试情境,是引起考试焦虑的外部原因。但同样的应试情境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由于个体之间内在差异造成的。因此,有下列特点的考生应特别当心,及时调整,避免出现考试焦虑。如,个人及家庭对高考过分关注;目标和能力差距太大;性格内向而比较敏感;学习知识和经验不足;体质太弱或多病。
有考试焦虑倾向的考生也不必紧张,相信科学,及时调整是可以克服焦虑的,必要时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松弛训练、认知调节、系统脱敏治疗,对较严重的焦虑反应,还可以配合抗焦虑药物治疗。
(1)、改变认知过程,正确认识考试,增强自信心:如果把考试的困难估计过大,把考试看得过于重要,难免产生紧张、恐惧、担忧的情绪。这样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因此,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反复强调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偶尔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又有躯体因素影响,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要认真学习,考试一定没问题。逐渐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考试,增强应试的自信心,这样孩子才会以一种新的情绪面貌出现在应试的情景中。
(2)、系统脱敏,放松训练:首先让焦虑的考生学会主动自如地放松全身肌肉,用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来对抗恐惧或焦虑情绪。因为焦虑与肌肉放松是两个对抗过程,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出现,必然会使另一状态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产生焦虑情绪刺激时,同时要进行自我放松,逐渐减轻对考试刺激所产生的焦虑反应。常用的有活动肌肉放松法和调节呼吸放松法。
让考生在假设的情景下进行考试,同时教给他一个与考试焦虑相对立的反应,如深度的肌肉放松,一般可采用呼吸4至6次,以逐渐达到脱敏的目的。对所列“焦虑等级”的脱敏,注意每次数量不宜过多。一般每天进行一次脱敏,每次脱敏不应超过两个等级。每次脱敏进行之前,一定要先做一遍放松训练。只有在全身都处于松弛的状态之下,才可进行想象性系统脱敏。完成一个等级后再设计新的等级,直到把引起考试焦虑的各种刺激情境全部想象脱敏一遍,这样考试焦虑反应才会最终被抑制和消除。当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总之,高考对每名考生都是一次考验,对家长们来说更是一次挑战。是对考生和家长身心健康的一次检验。希望家长和考生们能相信科学,放下包袱,以最佳的心态轻松应考,能够人尽其才,“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