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的防病治病
10月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气温普遍降低,更加有利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加之全球疫情强力反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加大。近14天内,全国共有16省31地报告本土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疫情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同时,秋冬季也是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应特别注意预防,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平时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防护措施,继续做好个人防护。11月正是秋冬交替时节,受到冷空气或寒潮的影响,气温时常会出现骤降,容易诱发中风等脑血管意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注意情绪稳定、饮食节制、适当运动。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反弹,处于大流行阶段,国内疫情严峻复杂,多个省市发生本土集聚性疫情,为精准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效控制和降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风险,结合近期国内疫情特点,特温馨提示如下。
防控建议:
(一)持续关注国内疫情发展变化、中高风险地区调整情况及相关感染者行动轨迹。如非必要,近期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有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地区,如必须前往,请务必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出行前详细了解目的地疫情防控等级及相关防控政策。即日起,中高风险地区来(返)沪人员严格按照我省政策实施管控,执行“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健康监测+12次核酸检测(分别在第1、2、3、4、5、7、10、13、14、16、21、24天)”的疫情防控措施。
(二)中高风险地区及有阳性感染者报告所在地级市低风险地区来(返)沪人员须落实“3天2检”。其中,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抵沪后须在首站地开展1次核酸检测,采样后可“两点一线”返回居住地或酒店等待检测结果,期间不得外出,返回时避免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未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须在首站地立即开展第1次核酸检测,结果未出之前不得流动;第1次检测结果为阴性的,须“两点一线”立即返回居住地或酒店且不得外出;间隔24小时后,请自行前往就近核酸检测机构进行第2次核酸检测,完成采样后须立即返回居住地或酒店,结果未出之前不得流动;“三天两检”期间,仅限于在交通场站或隔离场所、居住地或酒店、核酸检测机构之间“点对点”流动,全程须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两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有序流动。
(三)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仍严峻复杂,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保持高度防护意识,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要存侥幸心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四)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更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市正在积极推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请符合接种条件的群众尽早进行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产生的飞沫,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发病后常伴有发热、头痛、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畏寒、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防控建议:
(一)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明确诊断后,应将患者隔离到体温正常及主要症状消失,并做好患者用品和分泌物的消毒。
(二)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以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患流感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比较高,应尽早(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达菲),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旦高热不退,病情进展快,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三)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要立即洗手;要用清洁干净的毛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
(四)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居家环境的清洁消毒,流感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
(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多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喝水,多参加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六)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不仅能有效预防流感,而且还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学生、一线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在秋季接种疫苗,预防流感病毒感染。
三、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度过高、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等器官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高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在冬天需更加注意自我保健,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少吃食盐和心理平衡。
防控建议:
(一)御寒保暖是关键,洗澡不宜水温过高。冠状动脉等重要血管在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导致供血不足、血管栓塞,因此,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保暖;洗澡前后及洗澡时环境和水温差别太大,会使血压波动过大,因此洗澡时应使用温水,如果盆浴建议只浸泡到胸部以下。
(二)早上起床慢慢来,白天适当动一动。选择适宜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等,量力而行。同时冬季不宜晨练,可选择晚饭后锻炼。
(三)一日三餐吃喝好,睡前热水泡泡脚。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晨起喝杯温开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瘦肉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的食物;每天临睡前泡脚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体内循环。水温在40℃左右为宜,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
(四)用药按时遵医嘱,心态平和很重要。心血管病人应坚持长期规律、足量服药,保持良好心态,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同时还应注意血压、血脂与血糖的监测,一旦出现胸前憋闷、疼痛、头晕、气喘、冒冷汗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四、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可引发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影响了全球4亿多人。糖尿病目前仍无法治愈,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相关死亡、伤残,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预期寿命。
防控建议:
(一)节制饮食。控制好饮食对糖尿病人至关重要,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糖尿病人本来就容易饥饿, 尤其冬天气温下降、出汗减少, 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 食欲更加旺盛, 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 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食谱, 控制主食如米、面等淀粉类食物, 有饥饿感时, 可增加豆制品、乳类、肉类等。多吃蔬菜水果, 摄入足够维生素。多吃些天然具有红色的食品, 如红椒、胡萝卜、西红柿、山楂等, 它们能补充冬季容易缺乏的营养物质, 起到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抗感冒的作用。严格限制蔗糖及甜食, 高糖食物易被机体吸收而促使血糖升高、增加胰腺负担, 从而加重病情。
(二)预防感染。呼吸道、皮肤、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且在冬季高发, 甚至成为危及生命的因素。故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 要经常洗澡, 如皮肤破损、疖肿、毛囊炎等应及时治疗;注意口腔卫生, 坚持早晚、饭后刷牙漱口, 患有牙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积极治疗慢性咽炎、鼻窦炎、支气管炎, 以消除发生肺炎的隐患。要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因为许多疾病都是从呼吸道传染的, 要预防感冒, 因为感冒可以加重糖尿病病情。
(三)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与糖尿病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因此交感神经兴奋时, 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 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 故病人应学会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
(四)注意护脚。糖尿病病人多有血管功能不全和神经病变, 容易造成脚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营养障碍和局部感觉迟钝, 造成脚部皮肤破损或足癣感染等, 甚至发展成感染性坏疽,导致截肢或引起败血症。故糖尿病病人应穿宽松的鞋子、经常换袜子, 保持脚的清洁、干燥, 每晚用45℃左右的热水洗脚15分钟, 有助于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要防止烫伤,跌伤, 积极治疗足癣, 避免用手抓挠, 以防止皮肤破损引发化脓性细菌感染。
(五)注意保暖。寒冷刺激, 可使体内儿茶酚胺物质增加, 促使血压升高, 冠状动脉痉挛, 易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等严重并发症。
(六)适当运动。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一环, 也是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行之有效措施。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 应根据年龄及健康状况,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 以“不疲劳为度”。适宜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慢跑、舞剑、太极拳、滑冰、游泳等。合理的健身运动可刺激胰岛素分泌, 对调节血糖、稳定病情是十分有益的。运动强度过大或时间太长引起劳累, 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或合并冠心病、肾病患者, 应该限制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