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眼睛是心灵望向世界的窗户
那耳朵便是倾听万象律动的门扉
今天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
让我们关注用耳与听力健康
警觉身边那些潜伏的
可能令人致聋的“听力刺客”
从而健康聆听,无碍沟通
最狠毒的刺客:病原体
炎症:传导性耳聋的元凶
想必大部分人都清楚,外耳、中耳等部位的炎症,严重情况下会引起传导性耳聋。另外,即便是鼻部的炎症,也有可能通过咽鼓管深入中耳,由此影响听力,所以有时擤鼻涕过于用力,或游泳时咽鼓管的不恰当扩张,都让细菌入侵中耳的风险大增,需要引起关注。一旦发现以上部位有明显炎症,更是千万不能拖延与掉以轻心。
巨细胞病毒:婴幼儿杀手
然而,有一些看似与耳朵八竿子打不着的疾病,却也藏在其他更凶猛症状的阴影里,对听觉露出了凶狠獠牙——那就是病毒性耳聋,而且它的进攻对象,也往往是最脆弱、处于发育至关重要阶段的婴幼儿群体。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巨细胞病毒(CMV)。妇女怀孕期生殖道常规病原学检查“TORCH”中的“C”指的就是这位狠毒刺客,它是引起婴幼儿非遗传性听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它会进入内耳后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紧接着转变为对内耳传音结构的破坏,甚至破坏听觉中枢。因此如果孩子被证实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家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也千万不能停止对听力情况的定期检查。
病毒们的暗度陈仓
另外,风疹病毒、流感病毒也都是导致耳聋的常客,即便是成年人也不代表就完全安全,尤其是在患病症状较严重的情况下,更需留意自己的听力是否有衰退,因为它们在侵蚀身体其他组织的同时,也有可能进攻耳神经。除此以外,怀孕3个月内的孕妇更应极为谨慎注意,因为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内耳发育障碍,令孩子先天听力受损。
最隐蔽的刺客:噪音
大隐隐于市的刺客
“噪音”这位刺客比起之前的来,非但无处不在还极为高调,却又总能藏匿得无形无迹。因为在城市生活中的你,虽然每天都能与它擦肩而过,却往往因此习以为常的忽视。
早有研究表明,在长期受到高音或噪音的冲击震荡下,巨大声波传导至内耳后,会导致其中的毛细胞异常摆动及离子紊乱发生,由此遭受不可逆的损伤,长此以往的后果便是听力受损,甚至发展为神经性耳聋。
工厂车间、铁道机场、酒吧夜店、卡拉OK舞厅……这些充斥了喧闹声响的场所自不必多说,长时间身处类似环境中,耳朵容易疲劳损伤,主观上也会降低对噪音的抗拒与警戒,时间一旦过久,出现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几乎是司空见惯。
所以,对身周持续的噪音保持警觉,尤其是超过60乃至80以上分贝更应尽快远离,不要过久逗留在上述场合,更不要长时间太过靠近音源,这能让您尽可能远离这位刺客。
噪音,不止有大场面
在这一家族中,还有一位初出茅庐却已臻至化境的顶级杀手,却总被大部分人所忽略——它的名字就叫耳机音量。
你知道吗?在耳机的最大音量下,仅需数十秒,就会给耳内造成损伤。作为当代年轻人必不可少的装备,许多人习惯于插入双耳调大音量,在城市喧嚣中隔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殊不知这也潜藏着威胁听力健康的风险。
因此小康建议您在使用耳机时,遵循世卫组织提倡的【60-60-60】原则:即音量不高于60分贝,并且也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另外要注意,睡觉时一定不要带着耳机入眠,因为可能会压迫枕头并进而损伤耳廓,加重声音对鼓膜的刺激。
与此同理,过长时间的接听手机,也伴有类似的风险。如果需要长时间打电话,不要仅用一侧耳朵接听,适时左右交换能让内耳毛细胞得到一定休整,当然,煲电话粥时长也尽量控制不要太久。
最阴险的刺客:药物
揭开刺客的真面目!
有时候治病救人的良药,也会伸出致聋的毒手,这群刺客的阴险之处,就在于当你因患病而不得不求助于它们时,却遭遇了其副作用意料之外的背刺。
你是否知道,那一支惊艳世界的“千手观音”舞背后,是由邰丽华领队的21位聋哑人,其中竟有18位是因药物致聋,在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藏着这样一张耳毒性抗生素“刺客列表”:
种类 | 常用名 |
氨基糖苷类 | 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 |
大环内酯类 | 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
四环素类 | 多西环素,米诺霉素 |
糖肽类 |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
β-内酰胺类 | 氨苄西林、氯唑西林、头孢类药物 |
防刺护驾攻略
面对这些令人头大的名字,作为普通人该如何应对?以下是几点建议:
首先,绝不要自作主张服用这些抗生素,它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类消炎药,因此许多人出于过往经验,会为亲友推荐服药,甚至是让幼儿服用,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所以用任何药前都需谨遵医嘱,才是回避那些听力刺客的最保险手段。
另外,有药物致聋史或家族史的人,应及早告知医生,令其能考虑是否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或是注意剂量及疗程时长。如有必要,还会让患者保持一定频率的血药浓度监测。而病人自己在用药期间,也要多留意是否有耳鸣现象,听力情况是否一如往常。
最后,其实许多非抗生素药物,也同样能引起耳聋,比如水杨酸类药,利尿药,抗疟药,抗癌药等。“是药三分毒”这句话诚不我欺,所以务必切记,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所能保护的又何止是听觉。